从餐桌到瓜田:探秘西瓜价格的惊人秘密
超市货架上,一个看似普通的西瓜,价格竟高达七八元一斤。而与此同时,产地瓜农却将五毛一斤的西瓜丢弃田间,这巨大的价格反差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让我们先从令人咋舌的数据说起:中国西瓜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,人均年消费量高达161个,堪称“吃瓜大国”。如此庞大的产量,按理说西瓜价格应该十分低廉。然而,现实却并非如此。电商平台上,1.5公斤的西瓜售价近9元一斤;即使在产地广西,黑美人西瓜也仅售2元一个,保温西瓜则为10元三个,还可砍价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宁夏的瓜农们收货四五万斤西瓜,最终却只能无奈抛弃大部分品质稍逊的瓜果。
这种现象的出现,并非偶然。首先,老品种西瓜的集体消失,是价格反差的关键。曾经风靡一时的宁夏硒砂瓜,因其口感欠佳,且种植耗水量巨大(每万亩耗水500多万立方米),对当地干旱环境造成严重破坏,最终被政府全面禁种。2021年,宁夏政府更是强制退出6.8万亩硒砂瓜田,违者将面临法律追责,取而代之的是耗水量仅为其五分之一的固土金银花。
其次,传统西瓜个头过大,也不再适应现代生活。十几斤重的西瓜,对于如今平均每户仅2.62人的家庭,特别是占比超过25%的1.25亿一人户家庭来说,难以消费。因此,皮薄无籽、重量在三斤左右的特小凤、黄小玉等小西瓜品种应运而生,并迅速占据市场。2022年北京西瓜种植面积3.6万亩,其中64%为小西瓜,销量占比更是从三年前的28.6%上升至38.6%。而作为目前市场主流的麒麟瓜,虽然尺寸适中,适合两三人食用,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。反观一些老品种西瓜,例如皮厚籽多、甜度低的山西西瓜,甚至连猪都不愿食用。
国际市场上,西瓜价格也并不低廉。英国超市的西瓜酸涩难吃,荷兰西瓜泛白,日本西瓜售价高达128元,韩国西瓜更是号称“无等西瓜”,小的两三百元,大的则要上千元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西瓜能拥有如此优良的口感,离不开像吴明珠院士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。这位“甜瓜女神”,六十余年来潜心育种,培育出三十多个西瓜名种,其中8424西瓜更是麒麟瓜等热销品种的基石。这些新品种皮薄(0.5公分)、无籽、甜度高达12度以上,但其育种成本高昂,优质种子的价格是传统品种的三到五倍。
展开全文
从瓜田到餐桌,西瓜价格的十倍甚至更高的涨幅,并非西瓜本身价值的体现,而是冗长的供应链条造成的损耗和加价累积。从产地收购价五毛一斤,到分拣包装、长途运输、仓储损耗、批发市场、超市水果店等环节,每一步都会增加10%到35%的利润,最终导致损耗率高达30%到45%。榴莲、车厘子等水果价格下降,正是因为其流通链路得到有效缩短的缘故。而广西农民能够享受到几毛钱一斤的本地消费模式,也证明了本地直销的巨大优势。
小西瓜品种的兴起,无疑适应了现代生活方式,但供应链的优化仍有待加强。拼多多、农地云拼等巨头企业,正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将损耗率降低至15%,但中间商的加价仍然是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西瓜价格高昂,并非西瓜本身值钱,而是“路费太贵”。市场用脚投票,淘汰了廉价的老品种西瓜,我们吃上了口感更好的麒麟瓜,但产地滞销与终端高价的矛盾依然存在,供应链的“慢性病”仍在持续。
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